Born in Inner Mongolia, Yu Yang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 Shenyang, and his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Beijing Central Academy’s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Trained in classical Chinese painting, Yu Yang’s solution to understanding and revitalizing this millennia-old art form has been to remove its representational qualities and break it down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water, paper, and ink. Yu Yang’s experimental ink artworks, which are both pictorial and three-dimensional, achieve new understanding of space, color, geometry, and form.
于洋的色条作品,主要是在木条格子上贴上涂了不同颜色的宣纸,其色感主要是“中国色”——黑白素色与青绿赭色,使之具有极简主义的抽象性,这一条条的色带,有着细微的色彩变化,在平面空间上打开了一个个“区间”,木条之间的区间,基底的色彩与木条凸起之间的色彩对比与间错,色条之间的过渡,以及色条在画框内的镂空与套叠,等待,打开了平面的错叠色域空间,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色晕错置感,有着中国文化窗格子景观的镂空感,形成了独有的间域化“间色”之美,也是于洋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墨分五色”的新思考。
“墨分五色”,也就是纯粹通过黑白的对比,利用墨色的细微差异,产生出更为丰富的色彩变化,对于于洋,这就是充分利用色条的建构中层层的错叠,形成韵律与错置的美感,形成其独特的“间色”,这有着几重建构方式:
1,让线条具有了一定材质感的体积。以黑色宣纸或者赭色颜料等中国色,来包裹与涂抹木条,生成为栅栏一般的木条格子,色条之间的间隔也有着不同颜色的差异。不再是画出的墨线,而是与材质结合,具有一定体积与厚度,如同极简主义色彩的抽象线条绘画。
2,线条超越了平面,生成为装置作品,这些带有色感的木条,按照不同的长短来排列,看似有着规则,按照一定比例递进,其实并没有规则,很多时候在不同展览上可以重新排列,有时候甚至就是让布展工人自己来排列组合,这是艺术家对规则与偶发之间关系的思考,对理性与意外关系的思考。
3,这些“竖一式”色条,并非传统的“横一式线条”,具有传统的韵律,把“气韵生动”的形式转化为长短变化的色条节奏,但却是拼贴或者制作出来的,而且有时就是用实物:比如废弃的木条或者木块,排列为不规则的条状,在起伏与凸凹中,在现成品与绘画的关系上,色条进入一种色感的运行组合之中,而且充分利用了剩余物的残缺感,尤为具有现代性不确定的生存感受。
4,甚至,有时候,整个空间都被一种排箫式的音乐旋律感,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状物布满,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线条韵律的空间场域中,但这些色条的旋律因为其凸凹不平,又打破了“平均律”的,而是具有现代性的无调性或者杂音感,这就打开了声音内在回响的间域,整个空间被一种无声的旋律所萦绕。
5,这些色条,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很多还是长短不齐的,有着木条的本色,或者有着杂乱感,形成了杂色移动的韵带,形成了间色,赋予杂色以节奏变化,针对现代性的混杂状态。
6,在画框之内,有时候还形成了迷宫一般的错叠,不同层次的错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统园林镂空的窗户结构,色彩的交织与错杂,给平面带来了丰富的镂空错视与深度感,这是传统水墨以及西方抽象所还没有的。
7,有时候,在空间放置一些木条,不同于日本物派的现成品,而是贴有上色的宣纸,或者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废料木材,叠成现成品雕塑的形态,但还是有着宣纸色条的包裹,也是另一种的现成品绘画。
于洋的色条作品,既有色条的韵律,又有任意的错叠,而且基本上是中国色,即黑白色与赭色青绿色为基调,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中国文化“墨分五色”的现代性意义。以看似单色的方式,却又带有细微的颜色变化,颜色在错失中形成细微的差异,又带有“气韵”的微妙变化——这是抽象韵律的生成方式,与古典方式不同。因此,这是在抽象单色绘画之后,于洋的作品,从平面与深度上拓展了“中国色”的表现力。